淺談《我為甚麼去法國上哲學課》

Serene
Mar 13, 2020

--

我以為我很好。我以為我已經長大了,沒有問題了。

但第一堂課,我發現我錯了。

這位是褚士瑩,國際NGO工作者。因為工作上遇到瓶頸,於是跟著法國老師奧斯卡‧柏尼菲上哲學課。

首先,我先附本書內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考題給大家練習。

點這個連結

Photo by Nikhita S on Unsplash

對於知道與不知道

法國與台灣文化教育不同的是法國人輕易並有自信地說出我不知道,因為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而台灣則是將我不知道視為一種傲慢與不負責任的態度,當作沒在動腦的證據。

蘇格拉底說過,我唯一知道的就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。世界有太多知識構成我們的信念,然而我們所學到的知識,如果不經過思考,很容易就產生無條件的認同,這些認同就會造就出我們的思考模式,然後我們就會依我們知道的信念去行動。

舉例: 愛情是女人的一切,女人將來一定要結婚。

電影中《她們 A little women 》提到女人最終的歸屬可以是自己的夢想,已經將打破以往女人一定要結婚才有完美的人生結局的觀念了。

我還記得我的編劇老師曾經說過 :「永遠不要相信我所說過的話」。因為我們現在所說的話,不一定是正確的,也可以反駁我,因為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。

讀完這本書之後,更多的是去思考自身的問題及我們接觸到的觀念。

讀後反思

當初接觸哲學的動機是因為我喜歡探討很深入的人性思考,而且學校編劇老師跟我們說想成為一位創作者,多讀心理、哲學、社會學各領域的內容是必須的,因為要知道人們行動背後的原因的思考,都是很值得去研究,才能創作出有深度的作品。

  • 為甚麼台灣教育不太重視哲學?
  • 哲學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
  • 原來哲學可以這麼生活化
  • 西方教育與東方教育的差異在哪?

當我們習慣不再思考的時候,自己就理所當然不再成長。樹木希林

看完這篇文章,你覺得身邊還有甚麼觀念是我們覺得需要值得被探討的 ?

如果有幫助到你,歡迎分享及收藏。

購買書籍 點以下連結

博客來

TAAZE讀冊生活

--

--

Serene

一位喜愛創作、一切美的事物的慢靈魂,透過文字及影像記錄生活,在慢慢生活裡找回純粹的美好,期許自己的文章能帶給每位讀者一些靈感啟發。